一、O2O财富管理平台
以嘉信为例,与E-Trade相比,嘉信显然是一个更成功的企业。回顾嘉信发展历程,嘉信起步于一家小型传统经纪商,经过数十年发展,已经成为美国财富管理市场的佼佼者,坐拥万亿资产,是美国第四大投资理财公司。嘉信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功,与其每一步成功的战略密切相关。一开始利用美国金融市场放开佣金为契机,将自己定位为纯粹以低价和便携为目标的线上折扣型经纪商,在20世纪70年代以电话操作取代人工网点,以价格战吸引了大量对价格敏感的客户。
第二步,嘉信在经纪业务基础上扩展成为“资产集合商”,开始卖不同的金融产品。嘉信建立了美国市场上最早的“金融超市”,将市面上所有的金融产品汇集于此,针对客户并作金融产品的评价和比较工作,以此吸引了更多的客户并从出售金融产品中获益,此时“金融超市”已经有现在平台的雏形,将基金产品和客户进行了联结。
第三步,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嘉信向互联网跨越,从简单的电子交易结构升级成“电子嘉信”(E-Trust)终端,方便客户采购理财产品并管理自己的理财需求。而最近的一步跨越,进入21世纪后,嘉信开始了O2O财富管理的升级创新,通过整合内外部的投顾和线上线下渠道,打造一个投资管理平台。
二、社交性投资平台
雪球是社交性投资平台的典型。雪球的发展源于信息交流平台“I美股”,后来发展成为投资者交流的雪球社区,在2013年以前,雪球主要还是社交网站的功能,增加用户量,扶持大V发文,通过线上线下活动增加流量。雪球在2014年股市火爆的背景下客户数快速成长,一年用户增长接近10倍。
而雪球的成功盈利则开始于“社区+电商”的转变,即吸引客户进入社区,自发自主生产内容,分享投资经验;同时将内容和交易相挂钩,提供交易通道和产品服务,为用户提供收入。最开始在雪球和证券、基金和私募合作,开通交易接口,解雇可以在雪球上收集和分享交易(投资组合)信息并进行股票买卖;2015年开始能利用别人投资组合进行“飞单”交易。但雪球的创新本质仍是“社区+电商”的架构,完成了由“交流”向“交易”的转变,而在未来,通道佣金和增值服务费用可能成为新的盈利模式。
三、虚拟数据中心
虚拟数据中心是一个传统服务,主要是针对并购业务。因为并购有大量信息寻找成本在里面:一,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二,整合并购初期信息交互问题。
虚拟数据中心则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
提供一个让买方卖方可以互相发现的平台;打造中立虚拟信息室,让企业在确保对自身信息的控制下实现双方信息共享,这均减少了寻找信息成本。
四、区块链(Block-Chain)
区块链是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回顾比特币发展史,比特币作为一种虚拟货币得以被关注的原因是比特币在实际使用中的两个案例:一是维基解密的匿名捐助机制,二是是网络上匿名的毒品和军火交易借助比特币加密技术。虽然中国政府因为外汇管制的需要并不承认比特币,但这些负向新闻并没有影响比特币的火爆程度,纽交所还专门设立了一个比特币交易中心。
而比特币所依托的区块链系统,其背后的理念是分布式记账系统。与依托于中央节点(金融机构)传统的中央记账系统管理方式不同,分布式记账系统是利用系统的不同节点共同记录了完整的账户信息,信息的更新依托于整个网络,任何一个单个节点无法修改信息。而区块链的另一个特征是匿名性,无从追踪用户。简而言之,全网加密,全网分布式记录是区块链技术的核心特征。区块链技术的重要性在于去掉了中央节点的中介角色。
区块链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矿工”的概念。即区块链的加密和更新存在成本,需要嵌入节点的计算机提供计算支持的角色,即“矿工”。“矿工”可以获得比特币奖励,这样的机制设计也说明了区块链技术并非无边际成本。
区块链技术已经吸引了广大投资者的关注,对区块链相关公司的投资额呈现每季度直线上升之趋势,2015年第一季度投资额达2亿美元。
1、对于区块链在的主要应用领域:
(1)任何点对点支付交易需求。分布式储存网络会使得中介商消失,这在外汇和货币交易中会有很大应用空间。
(2)智能合约。合约争议在世界各地皆会造成很大成本,区块链技术希望达到将合约中的抵押品实现“智能染色”,在满足交易条件后自动触发交易而无需通过信用中介。
(3)物联网,即在区块链体系中的所有物件标的。
而区块链在金融中的潜在应用,第一是点对点支付。第二是多方交易,通过技术手段去除掉信任问题,包括外汇转账;第三则是市场,包括任何形式的点对点划转的清算交易,以及金融衍生品“智能合同”实现头寸自动调节的开发。目前不少金融机构已经投入区块链研究,同时市场上也出现了基于区块链的技术支持,主要包括“价值网络”和数据服务两大模块。
2、而关于区块链的风险和缺点:
(1)区块链与黑市经济密切相关。因为背后的匿名性带来了不可追踪性,为违法犯罪事件提供了机会。
(2)技术风险目前交易所处理能力很强,区块链能否替代交易所能力受到质疑;因为边际成本存在,交易所仍可以通过控制大部分的分布式记账体系来控制讯息更新;分布式记录不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处理大规模运算时效率和实时性较低。
(3)用户风险。如密钥的遗失风险;全网计算也是一种浪费资源的表现。
所以目前对于区块链的应用仍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区块链是技术革命,也有人从效率、成本和安全角度质疑区块链的应用。
五、众筹
如果说P2P在某种程度上替代掉了银行的借贷功能,而众筹则在某种程度上替代掉了IPO,并使得一切创意皆可得到融资。众筹的主要特征是:门槛低,不像IPO一般的高要求;项目多元,不需要固定资产或者资金进入到生产环节的要求,甚至仅是一个创意即可进行筹资;注重创意,因此众筹在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发行对象广泛,没有金额门槛。
从实务上,全球首个互联网众筹项目开始于2009年美国(Kickstarter),而中国首个互联网众筹则始于2011年“点评时间”。众筹最大的意义在于,并不把利润率作为一个项目的唯一指标,而是更多机遇趣味性、慈善需求进行的筹资,成为中小企业、慈善机构筹资的一种可行方式。
1、众筹的概念在中国源远流长。南北朝时期寺庙兴盛,而兴建寺庙的资金即采用“众筹”的方法,使用老百姓(603883.股吧)的捐助。所以众筹严格来说不是一个新兴概念,更一个互联网概念,而众筹如何从一种古老形式,演化为街谈巷议的热点并得到了快速发展。
(1)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众筹成本得到迅速降低。线下门对门的项目营销方式成本较高,在发行中也有一定门槛,而互联网将项目资金贡献者和寻找项目资金者连结在一起,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无限传播,成本极低。
(2)技术成本不断降低,项目间可以高速匹配。
(3)信息的透明化。过去的筹资集中于一个小行业、小社区,以达到节省成本之目的;而在互联网时代,快速的信息传播使得即使是小金额的众筹也能找到集资对象。
从资金需求上,首先众筹的发展与2008年金融危机息息相关。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传统金融业面临银根收紧的问题,而众筹业作为一种新兴融资方式获得了发展机会。其次是某些特定行业融资需求受到忽视,比如影视、音乐等艺术行业,或者与创意有关的行业,基本上都存在筹资难的问题。即使是在VC十分发达的美国,艺术创意行业筹资难的现象仍然存在。而众筹填补了这一块的空白。最后则是资本市场的高门槛的问题。众筹因为“1元钱也可以筹”,使得项目和受众可以得到极大的扩张。所以众筹得到发展的原因,一个是需求侧有很多融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另一个是供给侧因为互联网迅速发展使得众筹成本迅速降低,能够服务很多小微企业和创意者。
2、目前市场上主要有四种众筹
(1)以无形收益为回报的捐赠。即资金给予某个项目或者企业并没有图回报,更多的是体现一种社会的认同,回报形式多体现为心理的满足的无形收益,代表机构为RocketHub和Fund-it。
(2)以商品为回报的商品众筹,以众筹的形式得到产品和预售品,某种程度上和预付卡功能类似,典型的代表机构是Kickstarter和indiegogo。
(3)以股权为回报的股权众筹,其主要与投资有关,通过发起一个企业或者项目,大家以入股形式支持企业发展。
(4)以债券众筹(P2P)。P2P仅属于广义上的众筹。
从众筹发展趋势来说,2015年全球众筹资金流达到340亿美元,以每年翻倍的速度在成长。北美仍然是最大的众筹市场(约95亿美元),其次是亚洲(34亿美元),而亚洲的主体市场是中国。根据世界银行预测,2025年发展中国家众筹可以达到960亿美元,其中中国约占500亿美元。而我们觉得对于中国的估计是保守的。2014年整个新三板出资额大概是20亿美元,我们估计未来众筹的出资额会是目前的24-25倍左右,发展潜力巨大。
1、本网所有内容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北京普律法律咨询有限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普律法律咨询",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律师 "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除注明"来源:xxx律师"的内容外,本网以下内容亦不可任意转载:
(1)本网所指向的非本网内容的相关链接内容;
(2)已作出不得转载或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声明的内容;
(3)未由本网署名或本网引用、转载的他人作品等非本网版权内容;
(4)本网中特有的图形、标志、页面风格、编排方式、程序等;
(5)本网中必须具有特别授权或具有注册用户资格方可知晓的内容;
(6)其他法律不允许或本网认为不适合转载的内容。
3、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网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同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不得进行如下活动:
(1) 损害本网或他人利益;
(2)任何违法行为;
(3)任何可能破坏公秩良俗的行为;
(4)擅自同意他人继续转载、引用本网内容;
5、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注明“转自(或引自)普律法律咨询”字样,并标明本网,网址www.pulv.xyz。
6、转载或引用本网中的署名文章,请按规定向作者支付稿酬。
7、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8、本网以“法定许可”方式使用作品,已与知识产权所有者签署合作协议并支付报酬。如有未尽事宜请相关权利人直接与本网媒体合作部联系,联系电话为:18310766123。
9、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内容者,本网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